2009/12/25
把自己關起來
這其實是均均告訴我的故事,不過因為已經過了好幾天了,所以細節可能不完全一樣。我當時聽到這個故事時,覺得非常有意思,有時候我們想把某些事物關起來,但其實也等於是把自己給關起來。然後就算把眼前所有的東西關起來了之後又怎麼樣?那些東西就是我們的了嗎?它們就不會改變了嗎?而那些沒被我們關起來的東西呢?
2009/12/21
收信快樂
2009/12/14
《戀夏500》/Days of Summer
戀夏500日,這片名早早預告了結局,與夏天只有500天的日子。有人說這部片並不是愛情片,那麼這一對男女之間發生的故事真的稱不上愛情嗎?這似乎也反應出一件事情:愛情在多數人的認知裡,或者說想像,只要不是走向幸福美滿的結局,或者留下圓滿的可能,都沒辦法稱作為「典型」的愛情。
2009/12/03
如果明天就是世界末日
好像有句話是這樣說的:「把每一天都當成最後一天來過。」意思是如果人能把每一天都當成最後一天來面對,我們或許會更認真看待每一天,用心地面對當下擁有的一切。不過這句話如果換成另一個角度的疑問句:「如果明天就是世界末日,你今天會做些什麼?」是不是感覺就不太一樣了?
2009/11/30
《贖罪》/Atonement
記憶中,很多故事與童話無論過程如何地曲折,最後的結局都是圓滿地收場。壞人必然得到應得的報應,好人終將獲得好報,而有情人終成眷屬,王子與公主過著幸福與美滿的日子。在我的童年之中也曾有那麼一段時光被這些虛構的幻想給包圍著,那時候的我對於任何事情的發展,總是一面抱持著美好的憧憬,一面自顧自地編織著想像來的劇情,當然這些最後都隨著時間讓現實給一一抹滅了。
但我始終不解的是,為什麼成千上萬個故事不願告訴我們事情的真相?或許沒有人喜歡真相,也因此會讓人寫下的,是離現實相當遙遠的期望,甚至那些期望,也會比有生之年的記憶來得更永恆、更堅強。
2009/11/29
寧可錯殺、不可縱放之煙槍清理法
環保署官員指出,未來可能直接引用《廢棄物清理法》第27條,直接將「馬路行進間的走路、騎車或開車吸菸」公告為「污染環境行為」,或是在研擬中的《環境衛生及美質促進法》草案中,直接禁止「行進間吸菸行為」。這是今天的新聞,若報導屬實,未來菸槍們戶外抽煙的限制又多了一項─身體不準處於行進間,無論有無證據顯示煙蒂落到指定清除地區─而不是垃圾桶、煙盒甚至是車上的煙灰缸,只要是行進間同時抽煙,將直接被推定構成違反行政法義務的行為,而得據法規處以罰鍰。我還真沒想到管制廢棄物清理的法律,居然還限制到人民的一般行為自由上頭了?
2009/11/14
《聖誕夜怪譚》/A Christmas Carol
唯一的感想大概是:面對這類散發著正面人生觀的寓言故事,我好像不再能產生那些被人們預期的感覺了,難道因為我不再是小孩子了嗎?
2009/10/14
框架之外
2009/09/17
痛苦
我的自我和你的自我基本上沒什麼差別。人多,想法少──我們每個人想的差不多都是相同的東西,還互相傳遞想法,借用彼此的想法,竊取彼此的想法。但是如果有人踩到我的腳,只有我一個人會痛。『我』的基礎不是思想,而是痛苦,那是所有感覺中最基本的。
─米蘭昆德拉,《不朽》,尉遲秀 譯,p.210
14歲的那一年,我左手的食指與中指被男同學用美工刀劃開了一道傷口,我永遠忘不了鮮血湧出的瞬間,男孩臉上的驚恐,我一邊抓著正在噴血的手指,一邊在心底喃喃自語:「沒關係的,這很快就會過去的。」每次我受傷,總會在心裡自顧自地念著一些安撫自己的話,或者自以為是地想著開心的回憶,只是當我越試圖揮別痛苦,就越無法忽視那些傷害正折磨著我的身體,事情發生以前的身體如此理所當然地舒適而自然,我們從沒有忽略去感受那些自然,正因為如此,痛苦才更顯得真實而殘酷。
2009/08/27
2009/08/26
關於大麥克的回憶
2009/08/19
虛擬禮物
2009/06/28
2009/05/12
2009/05/10
關於以貌取人的回憶
2009/05/06
網路無真愛?
2009/05/04
2009/05/03
自由意志的有限性
2009/04/29
《雙陳記》/陳珊妮&陳怡文
陳珊妮與陳怡文的新單曲──《雙陳記》,歌曲名稱除了源自於兩位歌手的姓氏,在概念上亦取自於世界名著《雙城記》,在景氣一片虛弱的環境之中,整體意識似乎都少了那麼點熱情,也少了點衝勁,《雙城記》是訴說一個時代的悲劇與浪漫,《雙陳記》則是試圖對著一個時代熱情吶喊。
當世界充滿著不滿怨懟情緒,人們除了只能忿忿不平地吐出一句髒話──然後呢?除了怨天尤人,又還能做點什麼事情?It was the best of times. 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這可以是最壞的時代,也可以是最好的時代。
曾經是超偶參賽者陳怡文的聲音「嚇到」很多人的耳朵,那聲音裡頭的情緒、斷句,都太不「正常」了!我對她的聲音並不太熟悉,因此特地上網找了幾首她曾在節目演出的歌曲,然後,我的耳朵也被嚇到了。雖然她的音準、節拍都在正確的位置上,但是那音色與情緒,卻超越了耳朵經驗過的可能範圍。她的聲音就好像理直氣壯地挑戰著我的耳朵,挑戰著那既定的聆聽美感。
媚俗的感動即是在盲從既定的思潮之中,抗拒思考、放棄質疑,無條件地認同,並且在取悅他者及自我的作態之中欣喜。假使這個世界上充滿了媚俗,那麼人們對生命缺乏的不是感動,反而是因為擁有太多感動而缺乏熱情。媚俗所批判的並非主流思潮,而是一味盲從的作態。
流行所謂的歷久不衰,另一個思考角度是,流行是否只是不斷重覆地再重覆?那麼,所謂的美感呢?難道只有我們已經習慣的那一種?重覆可能是好的,不重覆也可能是好的,欣賞是一種態度的自主取捨,存在於試著容許各種可能,而不存在於盲目跟隨一種選項。
這是整個世紀最淒涼的青春,最愛無關痛癢的憂傷情歌。──《不作夢》/1997
《雙陳記》使我想到了《不作夢》。真實的生活比想像中還要艱難殘酷,真實的眼淚比情歌唱來還要悲傷苦澀。有太多太多的感受只是無病呻吟,有太多太多欲望都只是盲目追尋。如果《不作夢》是藏身於黑暗之中藉由嘲諷來尋求自我安慰,《雙陳記》則是迎向陽光以熱情挑戰自怨自憐。
我們唱別人的情歌,只因為自己的都太沈重。
我們說別人的故事,只因為自己的都太難懂。
我們只要跟別人一樣,就能得到輕微的解脫。
如果還有一點點熱情,我們該不該盲從?
《雙城記》中的Carton走上斷頭台之前回憶道:「我現在所做的,遠比我所做過的一切都來得更美好,而我將獲得的安息,也遠比我所知道的一切來得更甜蜜。」
要就要活得轟動
要就要唱個轟動
熱情無關成敗,那不過是生命中無可取代的一股美好力量。
2009/04/26
你期待著什麼呢?
2009/04/23
義理卡片的誠意
2009/04/22
I'm not a blogger.
2009/04/17
厭惡與漠視
2009/04/01
《為愛朗讀》/The Reader
記憶隨著時間會漸漸被淡忘,遺忘並不算是一種否定,只是人的大腦能夠保存的能力有其限度。但是有一種記憶遺忘是不被允許的,那是血淋淋的歷史共業,在付出慘痛的教訓的當下,遺忘彷彿意味著赦免,唯有積極譴責才是「正確」的態度,也是為尋求救贖的唯一可能。只是恐怕沒有人能夠知道,是否每件歷史發生的當下,就已決定了錯誤或是失敗?
2009/03/24
大腦也有SEO
2009/03/23
2009/03/22
說點話,一點點也罷!
「四它」
2009/03/20
2009/03/16
叔本華的眼淚/The Schopenhauer cure
今天下午,我終於把《叔本華的眼淚》這本小說看完。為什麼說「終於」,因為這本小說已經被我鎖定超過兩年的時間了。但我這人就是個怪,翻書要憑感覺,沒感覺的時候就是沒感覺。叔本華對我而言並不是個陌生的名字,老實說,我曾經迷戀過他的哲學思想好長一段時間。在高中的時候,還寫了一首以Mr. Arthur為名的新詩。當年那憤世嫉俗的我,簡直是將他視為與椎名林檎、陳珊妮的歌同樣等級的療傷導師。
奔向出口
2009/03/10
智謀者的正義
前幾天去看了《守護者》,雖然這種片一向不是我的菜,不過踏進戲院看電影之於我,就是跟一般的戶外活動一樣,樂趣在於與人共享一段時光,而不在於活動之於我個人的意義。結果出場時我卻搞砸了,要對你在乎的人造成傷害太容易了,就跟被你所在乎的人傷害一樣容易。因為在乎,再細微的部分都變得很重要。無奈的是,人往往只看到自己眼裡的重要,理解太難。
2009/03/08
在有限的選項之中選擇
傳統價值觀認為,婚姻是人生之中一項重要的任務,是神聖的終點,雖然沒有人敢保證從此以後兩個人必定幸福美滿,但是人們被要求保障制度必須完整(直到今日在我國法律上都還有這樣的精神存在)。因此,離婚是不被容許的事情,即使在往後日子當中,彼此即使發現不適合,他也只能盡可能地說服自己接受這個事實。
如果女人要離開一個男人,等於離開一個經濟依靠,或者等同於叛離一個傳統價值觀,她要付出多少成本去支持這樣的一個選擇,又要承擔多少風險去保全自我?直到今日我們都還可以看到,某位知名藝人多年前風光出嫁,卻遭受家暴而不敢回娘家的新聞。那不是「為什麼不選擇」的問題,而是「如何在有限的選項之中選擇」的問題。
至於一個人的選項可能有多少?上一篇已經談過了。
沒多少年前,我在報紙上看到一則少女被親人性侵的報導,在出庭指認的過程,法官問她:「當時為何不反抗?」在此之前,這位少女已經被社工人員問過同樣的問題。社工人員與法官詢問女生的動機,或許在於了解事實過程,但是這樣的詢問就少女的角度而言,似乎也透露出這樣的訊息──「妳可以反抗、妳應該反抗、妳怎麼可以不反抗呢?」,因為妳不反抗,所以妳會被性侵;因為妳不反抗,所以人家認為妳同意;因為妳不反抗,所以會發生這一切有什麼問題嗎?都是因為妳不反抗。
你接受這些的推論嗎?
我們之中是否有人曾經,聽聞性騷擾的態度是──「誰叫她要穿得這麼曝露。」?那麼,問一個被性侵的小孩,為什麼不反抗,又有什麼大不了的?那麼,質問一個受到家暴的女人,為什麼不離婚,又有什麼不對嗎?
幼年時期遭受性侵,對其造成傷害往往在於了解「性」的成長過程中慢慢浮現,當一個孩子對於「性交」、「撫慰」等行為,被社會以何種價值觀理解一無所知時,他不會明白那些行為本身的意義。一旦他漸漸理解了這個世界所談論的性愛,發覺他對自己身體可能掌握的自主性,何為侵害,何為兩相情悅,立即恍然大悟。因為一個沒有認識到自主性的人,他沒有被侵害自主性的可能。
暫時簡單討論到這裡,未來會慢慢寫這方面的法律議題。
2009/03/07
選擇的艱難
2009/03/06
《真愛旅程》/Revolutionary Road
還沒去看電影,閱讀完原著小說後,深深覺得中文片名能夠翻成《真愛旅程》還真是十分地有創意,換個角度思考,這對夫婦的經歷可以(曾經)算是為求圓滿一段真愛的過程,只是真愛在追逐夢想與不凡面前,竟是那麼微不足道。然而所謂的夢想成真,與獲得幸福,到底是不是同一件事情?
2009/03/05
寧缺勿濫
2009/03/03
有什麼好失望?
2009/02/23
療傷
2009/02/19
2009/02/18
只是可不可以的問題?
2009/02/17
本來就無所謂實質平等
Life is so good when I'm with you.
2009/02/16
生命因未知而無限
2009/02/12
太陽/陳綺貞
《煙火》原來是陳綺貞一開始寫給楊乃文名為《證據》的曲子,收錄在楊乃文2001年《應該》這張專輯裡, 《證據》詞是林暐哲寫的。我在網路上聽了《證據》,兩首的歌詞、編曲不同聽來也有不一樣的感覺,勉強來講《煙火》給我感覺是好一些。
我個人不是很喜歡《煙火》這首歌,一方面我想我是受到椎名林檎那首單曲影響,同樣都是反覆的念著滿滿的愛戀情緒,《在這裡接吻》卻不若《煙火》容易讓人生膩。另方面《煙火》的歌詞就陳綺貞本身的眾多作品而言,並不突出,也過於平淡。相似的也感覺出現在《狂戀》這首歌,畢竟都是早期的作品,如果作為一個fans,那麼對於舊作翻新的接受度應該會是比較高的。因此很可惜的是,我不是fans,這些舊歌對我而言也都是第一次接觸的新歌。
主打歌《太陽》,副歌記憶點很強,但是歌詞只能算是達到水準,仍有某些地方聽來像是刻意的堆砌。真正讀了歌詞之後竟有種莫名的平靜,相較歌詞內澎湃情緒,會有那樣的平靜自己也感到意外的,那近似一種對於熱情的冷卻,但實際上只是一種坦然以及更多層面的理解。關於那些愛裡的付出與承擔,熱情,永遠比想像中還要艱難。
《魚》同樣也是副歌記憶點強的耐聽歌曲,歌詞的鋪陳也在原來的水準,雖然我對其中某一句很不滿,但也只有那一句。比起作為主打歌的《太陽》,《魚》的歌詞對我來說比較能夠感受到屬於歌手心境上的轉變,就是那關於「重生」的主題吧!但以詞、曲及編曲整體評價而言,最喜歡的是《失敗者的飛翔》,雖然是首舊歌,但那呢喃似的描繪著思緒的輪廓,一碰觸到極限,便跳脫成了擬人化的意象,聆聽的過程實在很享受。
一直覺得陳綺貞的歌裡頭的感動,不是那種必須很用力聽才能感受,也沒辦法聽一次就熱淚盈眶,大概是一個人靜靜地沉澱自己的時候,無聲無息之中浮現的。像是夜裡聽到遠方一陣聲響劃破寧靜,回過神,才意識到這夜已經靜默了好久好久。如果不再感動了,大概就是有什麼也在無聲無息之中產生了變化,只是那比起感動,是更清楚且直接的感覺。
2009/02/10
我媽
2009/02/08
也許我們不在乎
2009/02/06
衛廣法修正草案第45條之我見
2009/02/04
我沒什麼好推薦
2009/02/03
青蛙‧少女‧哲學家/Firebelly
農曆初五我人在台灣中部的某個小鎮上,稍後兩個多小時的回家路程,讓我決定在搭車前花點時間晃晃書店。車站前方正是整個鎮上的鬧區,沿著兒時記憶走向對街,很快地便找到一家書店。四處陳列著暢銷書,我往裡頭繞了好幾圈,終於在某個書架前,將《青蛙‧少女‧哲學家》捧在手中。
「這書名也太不吸引人了吧?」一隻青蛙能做什麼?難道這是青蛙與少女的歷險故事嗎?就像多數人一樣,我們打量著包裝與書名,決定我們閱讀一本書的興趣。我可以在不過10秒鐘的時間,對著書名傻笑,再快速地將書本放回架上,或者在櫃檯花250元(可能還有打折),用來打發無聊的乘車時間。最後,我撇見封面印著一排文字,決定買下它。
2009/02/01
沒問題先生/Yes man
一個凡事不經思考便說No的人,變成一個凡事不經思考便說Yes的人。這樣的轉變,差別只在於從封閉一切走向接受一切,雖然同樣都是不經思考,比起將一切均排斥在外的拒絕,接受反而讓人得到更多。關於人生,問題可能不若二選一單純,每一項選擇都左右著後續的故事發展,即使眼前有再多的選項,我們最終只能選擇一項,沒有重來的可能。可是《Yes man》裡頭傳達的不是前述的寓意,而是關於我們自己本身的信念,將會如何影響眼前的選項。
2009/01/31
陌生的孩子/Changeling
由真實故事改編的電影,在史實呈現與劇情張力鋪陳之間,如何恰如其分是一大考驗。冗長的141分鐘裡,觀眾們的重點也許是故事的結局,導演的重點卻在於把故事說出來,在能夠完整呈現事件的前提之下,描繪劇中角色在立場對立之中拉鋸衝突,真相在國家機器的冷漠與濫權之下竟如此艱難。縱使人們相信真相只有一個,那麼正義呢?
2009/01/25
2009/01/24
2009/01/23
2009/01/22
遺失的美好
2009/01/21
菸槍與你我都有的人權
漏洞 抽菸被逮可拒示證件
菸友製權利貼紙「無警陪同 稽查員沒強制力」 2009年01月14日蘋果日報
《菸害防制法》執法出現漏洞。台中縣一名癮君子在自己的車子後方貼著:「抽菸者也有人權,提醒你,衛生稽查人員無權要求你出示身分證文件」貼紙,宣導菸槍的權利。衛生局人員坦承:「沒有警察在場時,稽查員的確沒有強制力。」警察則抱怨:「哪有那麼多警力?治安勤務都不用做了嗎?」
賭氣反彈 製作菸槍者權利貼紙的民眾李文仁,在豐原市經營廣告招牌製作公司。他說,他抽菸十幾年了,自製貼紙確有賭氣成分,但「《菸害防制法》讓抽菸者被妖魔化,現在抽菸的人時時都有被人監視的感覺,就算在可以抽菸的地方點菸,還是會引來民眾目光。」
須由警方要求出示 李文仁經請教當警察和律師的朋友,確認在無警察人員偕同下,被取締的民眾可以不提供身分資料給衛生稽查員,「很多抽菸的民眾一定不知道,我才會自製貼紙貼在車上宣傳。」 律師陳惠伶說:「民眾不提供身分資料給衛生局稽查員,的確並不違法;而且稽查員若不讓民眾離開,民眾還可提出妨害自由告訴;但如有警察偕同,被取締民眾不配合,則可能被警方依違反《社會秩序維護法》送辦。」她提醒,《菸害防制法》並非裁罰就定案,民眾若不服,可依法提出訴願、行政訴訟。
台中縣衛生局國民健康促進課課長陳玉楚坦承:「民眾若不配合提供個人資料,稽查人員確實沒辦法強制,衛生局將與警察局協調編排勤務,預防這樣的狀況發生。」台中市衛生局副局長張瑞麟則強調,民眾若不配合,稽查人員會立即請警方介入處理。
但台中縣警局一主管私下抱怨:「哪有那麼多警力?環保局稽查要警方配合,監理站汽車稽查要警方配合,治安勤務都不用做了嗎?」縣警局副局長劉錫明也說,要全面配合《菸害防制法》取締,確實相當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