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色度假村》原名為《Plateforme》,直譯名稱應為「月台」,但「月台」乍看來令人摸不著頭緒,翻為情色度假村,簡單明瞭,故事內容確實也與情色度假村有些關聯。大體而言,這是一個關於買春旅遊的故事,但讀到最後會發現韋勒貝克寫的還是愛情故事,那麼花了這麼多篇幅描寫性愛場景又是為了什麼呢?同樣的問題出現在《一座島嶼的可能性》,讀者必先歷經一陣困窘才可窺探議題全貌。但不論這些赤裸的書寫令人讀來感受如何,都不會改變一個概念:無論是出自於自由戀愛、一夜激情或是金錢交易,性愛活動的形式本身並沒有什麼不同。好比成人錄影帶的拍攝或許會安排不同的劇情、道具服裝及場景變化,無論怎麼變化,「性」本身即是不可或缺的元素,在眾多變化當中,沒有差別的就是「性」。
《情色度假村》企圖描繪的,是性的各種可能性,由共處一室發展而來的祖孫情、性交易、一夜情,甚至是性虐待。跟著旅行團到國外享受一夜歡愉的男主角米榭,長期過著乏味、毫無熱情的生活,沒有伴侶及任何親密關係,唯一能讓他獲得快樂的只剩下他的性器,純粹生理性的軀體。而女主角瓦蕾西卻日後的他嘗到身心合一的性愛,瓦蕾西的愛情使他們之間的性愛是不求回報地給予歡愉,有別於真人脫衣秀、金錢交易而來的性服務,還有僅僅依賴自我感官刺激的性虐待。
如果讀者所專注的性事,只有不忍與彆扭的那一種,就可惜了。
談的不只性,也藉由性的各種形式帶出社會議題,與其說情色度假村的推動是為了提倡買春旅遊,不如說是迎合市場的需求,如果談一場戀愛比性交易比獲得的歡愉更多,相信人們會毫不猶豫地選擇戀愛,但還必須考慮實施所付出的成本與可行性,這不是道德觀感如何的問題,是行為本身如何衡量取捨的問題。若人們的具體行為與抽象的道德觀感產生落差,到底是那一方有問題?於是情色度假村大獲成功,意味著市場需求大,人們看待性愛形式的態度轉變,書中亦提出精彩的論述──美麗可以量化,所以才可以透過金錢交換,因為金錢沒有種族、外在美醜、聰明才智的區別,它什麼都不區別。當肉體不需要被區別,專注於自我本身的感官歡愉,而非從特定互動中獲得,性,就是性而已,既然性的對象隨時可以被取代,性的職業就有其存在的空間。
而讓主角獲得真正快樂的是依附在愛情之下的性,對於他而言一旦沒有了愛情,肉體就是肉體,性也只是性,他可以像以前一樣花五十法郎觀看的活生生的肉體,或者花七十法郎讓自己待到射精,但這畢竟從瓦蕾西身上獲得的不一樣。肉體既是歡愉最根本的來源,但是毫無區別的肉體歡愉,又變成了單調貧乏。讓人想起電影《空氣人形》,人形娃娃是性慾宣洩的工具,同時也形塑另一種形式的愛情模式,玩家透過自言自語與人形娃娃互動,明明抱著的是沒有溫度的塑膠品,卻還是能夠獲得類似「陪伴」的滿足感,此時人們專注的是純粹自身的感官想像,而不是真的從人形娃娃身上獲得什麼。
自我滿足或許是愛的一部分,但少了「他者滿足」的愛,又是什麼?性交易、性虐待,其實都建立在互相滿足的前提之上,只是讓彼此滿足的內容不一樣,也與愛情無關。在《情色度假村》裡,韋勒貝克對性交易、性虐待的描寫,近乎一種不帶情感而客觀的口吻評論著,他雖然沒有完全否定性交易或是性虐待的性愛活動,但從男主角與女主角的對話中可知,韋勒貝克崇尚的是無法以金錢量化,出自於使對方歡愉而自然給予的性愛,這便是他稱的「愛情」。
只是愛情本身再浪漫再理想,也無從改變其抽象而短暫的特性,當米榭與瓦蕾西美好的愛情沙堡逐漸成形沒多久,一場意外又讓這場美夢化為泡沫,讓他瞬間從天堂跌落地獄。從《情色度假村》也可以看出韋勒貝克關於永恆的些許思考,愛情使人快樂,也使人痛苦,無論是那一種感受,都與其非永恆脫不了干係。而正是因為這些感受的短暫性,讓人思索,快樂的本質是什麼?我們透過自己的肉身去認識的快樂又是什麼?是性慾交歡的那一刻純粹生理的感受,還是愛情庇護底下的施與受。確實,愛情的感受很抽象,相對於愛情,純粹肉體的性是具體而明確的,但這也是愛情使特定肉身無可取代的理由,它是不可區別、量化的概念。
於是後來我發現,《情色度假村》不只是愛情故事,還是關於現代人如何理解快樂的故事。印在封面上的這段:「如果我不了解愛,了解其他一切又有何用?」出自於男主角失去愛情之後的感想,他與瓦蕾西畢竟經歷過這麼一段美好又幸福的日子,離開原本的虛無最後又回到了虛無,但我們不該只看到虛無,不該只看到性愛描寫投射在俗世價值觀底下的形式意義,跟著男主角走過這筆下人生縮影,似乎也該窺見自己內心深處那關於愛與慾、幸福或快樂有過的描繪。
至於書名Plateforme──月台作何解釋?書中一段男主角的自白似乎能作為解釋:
「解脫什麼呢?我自己本身就是個束縛,我的本質本來就是過客,所以我的束縛就是暫時的這個東西,和我本質相同。倘若我的本質就是永恆,才會為一些永恆的東西牽絆。」這些概念也都在《一座島嶼的可能性》、《無愛繁殖》裡頭出現,但是《情色度假村》是最容易閱讀的一本了,很適合作為閱讀韋勒貝克作品的第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