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提醒:本文涉及小說關鍵劇情,慎入!)
全書由名為丹尼爾的中年男子以第一人稱自傳式地口吻為主軸,描繪著其生活與性慾的感官經驗,毫無修飾地大膽赤裸,讀來時有色情小說的錯覺。令人難以直視的原因或許是由於我們對於涉及性的文字闡釋,多有著以道德價值觀包裝後的期待,而韋勒貝克筆下所欲挑起的,並非單純的感官刺激,反而是藉由這樣純粹肉體私密的感官描繪,直搗人性最根本的領域──慾望。所有的難以忍受即是由於觀者既熟悉卻又無法直視的矛盾,是來自於觀者自身的反饋,慾望既是所有思想行為的根基,也是最私密也最脆弱的領域。
縱然由個我所獨佔的經歷、體會無法透過文字精確地描述,但感官、性以及慾望,卻是不分你我同等真實的概念。
在身為喜劇演員的丹尼爾成功的演藝生涯當中,他以荒誕戲碼來挑戰傳統倫理道德,嘲諷不斷新生然後變異的媚俗價值觀,使他獲得了事業上極大的成功。直到有天他逐漸喪失了嘲諷的創意,意識到自己與心靈相契的伴侶衰老的身軀,日漸低落的性慾,不得不結束這一段原先建立在愛情之上的婚姻關係。
愛情,其本質不過也就是性與慾。
丹尼爾不嘲諷愛情,相反地,他崇拜愛情,一如他對待自己的慾望與性愛活動。在一次因緣際會之下他接觸了以追求永生為主旨的宗教團體,當時他對於研發複製當代生命體的可能性不屑一顧,對他而言,只有當下的歡愉才是真實的。後來,年輕的愛絲泰爾使他置身於一切全神貫注的戀愛當中,他因著愛絲泰爾的青春肉體及高超的性技巧而快樂,也因著其若即若離、缺乏心靈交集的情感而失落,逐漸衰老的身驅使他逐漸遠離主流愛情的軌道,最後,愛絲泰爾離開他,令他失去對現世存在的期許,在世界上唯一無條件施予愛的狗兒死去後,他理解了追求永生的信仰,然後便自殺了。詭異的是,丹尼爾的自殺行動所顯露的不是悲傷,而是對於永生懷抱著無限憧憬。
由丹尼爾這個角色揭露關於存在的議題,就是兩大因素──「性」與「慾望」所組成的。愛情使丹尼爾滿足了生為人的幸福感,同時,因著獲得而產生的失去,又帶給了他無比痛苦,如此反反覆覆地來回擺蕩。歡樂的稀有性讓幸福的定義顯得可貴,當他能由被愛確認自我存在意義時,他選擇縱情於當下,當他失去愛情時,便只能寄望於能夠不斷新生的未來。就這樣,在失去極大幸福感隨後顯現的極大痛苦之中,丹尼爾將目光投向了永生。
爾後丹尼爾那一代的舊人類,紛紛以死亡終結因衰老而難以忍受的苦痛,歷經了三個世紀,基因複製的技術才將當初被保存的遺傳基因成功地複製了一代又一代的新人類。這些新人類與舊人類─他們的祖先─有著同樣的外貌同樣的遺傳基因,但生活經驗、環境甚至是維繫生命的方式已全然不同,原先舊人類所建立的認知有了巨大的改變,複製而來的新人類為了符合不斷重生的條件,各自待在特定的空間裡頭單純地等待下一個轉生的時刻。他們對於舊人類過去的記憶及名為愛情的慾望、情緒,沒有認知,僅能透過研讀舊人類的回憶手稿的方式去猜測、作解釋。
驅使人們追求存在意義的,或許是由於對存在不確定性而產生的焦慮,然而困著自己的,也是自身的有限性。在有限的生命當中,性與慾望同樣是有限的概念,就「性」活動而言,它不是持續恆久的狀態,這正是高潮之所以為高潮的意義。就「慾」的內涵而言,複雜且多元,會因經驗的累積而產生變動,也不是一個固定的概念。而在《一座島嶼的可能性》對永生提出的一個可能的描繪──相同的基因不斷重覆再生的生命,會是什麼樣的生命?性不再是作為生殖繁衍的活動,也不存在有高低潮轉折的變化,「性」變成了一個中性的概念。同時「慾」也因生命無限而逐漸形成固定的概念,個體所認識的當代一切都是已知的,不受成長、衰老的經驗累積影響,完全都是複製轉移的驅殼,從而,新人類沒有歷史,一切都是先驗地存在著。
這與原先舊人類所期望的永生──在永不衰老身軀裡保有永遠的幸福平靜的想像簡直是天差地遠。
當我們在談「無限」一詞的時候,前提都還是生命的有限性,且內涵是「未完成」。人在當下並不真正抓緊了什麼永恆而確實的概念,時間是流動的,個體與性格是透過經驗逐漸累積而形成的,至於那肉身,則從發育完整而後逐漸腐敗...一切都是那樣的有限,卻又因未來不可知的變化存有無限的可能。這也是為什麼在生命終結以前,生命仍舊是未完成。無限的生命──永生──則打破了變化的概念,既沒有終點,過程也無變化的可能,甚至可以說,變化本身不具任何意義。
故事尾聲,研讀舊人類記憶的新人類之中,或許是出於好奇心,或許是厭倦了停滯不前的永生狀態,有人選擇拋棄維繫永生的條件,只為了對舊人類所讚揚的「愛情」一探究竟。而驅使某些新人類出走的原因,竟是丹尼爾1代自殺前所留下的詩句(以下節錄),因為這首詩所表達舊人類對新人類遺留的期許,讓出走的新人類相信在某個未知的領域,存在著新的生存方式的可能:
最後新人類是否找到了新的生存可能性?我想在此必須賣個關子(或許也有人能從上述的濃縮版本作合理的推測?),那真是個令人無法言喻的結局,有些事情只有小說本身才能訴說,唯有閱讀本身得以發現。
縱然由個我所獨佔的經歷、體會無法透過文字精確地描述,但感官、性以及慾望,卻是不分你我同等真實的概念。
在身為喜劇演員的丹尼爾成功的演藝生涯當中,他以荒誕戲碼來挑戰傳統倫理道德,嘲諷不斷新生然後變異的媚俗價值觀,使他獲得了事業上極大的成功。直到有天他逐漸喪失了嘲諷的創意,意識到自己與心靈相契的伴侶衰老的身軀,日漸低落的性慾,不得不結束這一段原先建立在愛情之上的婚姻關係。
愛情,其本質不過也就是性與慾。
丹尼爾不嘲諷愛情,相反地,他崇拜愛情,一如他對待自己的慾望與性愛活動。在一次因緣際會之下他接觸了以追求永生為主旨的宗教團體,當時他對於研發複製當代生命體的可能性不屑一顧,對他而言,只有當下的歡愉才是真實的。後來,年輕的愛絲泰爾使他置身於一切全神貫注的戀愛當中,他因著愛絲泰爾的青春肉體及高超的性技巧而快樂,也因著其若即若離、缺乏心靈交集的情感而失落,逐漸衰老的身驅使他逐漸遠離主流愛情的軌道,最後,愛絲泰爾離開他,令他失去對現世存在的期許,在世界上唯一無條件施予愛的狗兒死去後,他理解了追求永生的信仰,然後便自殺了。詭異的是,丹尼爾的自殺行動所顯露的不是悲傷,而是對於永生懷抱著無限憧憬。
由丹尼爾這個角色揭露關於存在的議題,就是兩大因素──「性」與「慾望」所組成的。愛情使丹尼爾滿足了生為人的幸福感,同時,因著獲得而產生的失去,又帶給了他無比痛苦,如此反反覆覆地來回擺蕩。歡樂的稀有性讓幸福的定義顯得可貴,當他能由被愛確認自我存在意義時,他選擇縱情於當下,當他失去愛情時,便只能寄望於能夠不斷新生的未來。就這樣,在失去極大幸福感隨後顯現的極大痛苦之中,丹尼爾將目光投向了永生。
爾後丹尼爾那一代的舊人類,紛紛以死亡終結因衰老而難以忍受的苦痛,歷經了三個世紀,基因複製的技術才將當初被保存的遺傳基因成功地複製了一代又一代的新人類。這些新人類與舊人類─他們的祖先─有著同樣的外貌同樣的遺傳基因,但生活經驗、環境甚至是維繫生命的方式已全然不同,原先舊人類所建立的認知有了巨大的改變,複製而來的新人類為了符合不斷重生的條件,各自待在特定的空間裡頭單純地等待下一個轉生的時刻。他們對於舊人類過去的記憶及名為愛情的慾望、情緒,沒有認知,僅能透過研讀舊人類的回憶手稿的方式去猜測、作解釋。
驅使人們追求存在意義的,或許是由於對存在不確定性而產生的焦慮,然而困著自己的,也是自身的有限性。在有限的生命當中,性與慾望同樣是有限的概念,就「性」活動而言,它不是持續恆久的狀態,這正是高潮之所以為高潮的意義。就「慾」的內涵而言,複雜且多元,會因經驗的累積而產生變動,也不是一個固定的概念。而在《一座島嶼的可能性》對永生提出的一個可能的描繪──相同的基因不斷重覆再生的生命,會是什麼樣的生命?性不再是作為生殖繁衍的活動,也不存在有高低潮轉折的變化,「性」變成了一個中性的概念。同時「慾」也因生命無限而逐漸形成固定的概念,個體所認識的當代一切都是已知的,不受成長、衰老的經驗累積影響,完全都是複製轉移的驅殼,從而,新人類沒有歷史,一切都是先驗地存在著。
這與原先舊人類所期望的永生──在永不衰老身軀裡保有永遠的幸福平靜的想像簡直是天差地遠。
當我們在談「無限」一詞的時候,前提都還是生命的有限性,且內涵是「未完成」。人在當下並不真正抓緊了什麼永恆而確實的概念,時間是流動的,個體與性格是透過經驗逐漸累積而形成的,至於那肉身,則從發育完整而後逐漸腐敗...一切都是那樣的有限,卻又因未來不可知的變化存有無限的可能。這也是為什麼在生命終結以前,生命仍舊是未完成。無限的生命──永生──則打破了變化的概念,既沒有終點,過程也無變化的可能,甚至可以說,變化本身不具任何意義。
故事尾聲,研讀舊人類記憶的新人類之中,或許是出於好奇心,或許是厭倦了停滯不前的永生狀態,有人選擇拋棄維繫永生的條件,只為了對舊人類所讚揚的「愛情」一探究竟。而驅使某些新人類出走的原因,竟是丹尼爾1代自殺前所留下的詩句(以下節錄),因為這首詩所表達舊人類對新人類遺留的期許,讓出走的新人類相信在某個未知的領域,存在著新的生存方式的可能:
還有一切都在其中變得容易的愛情,
一切都在其中瞬間給出,
而就在時間的正中間,
存在著一座島嶼的可能性。
最後新人類是否找到了新的生存可能性?我想在此必須賣個關子(或許也有人能從上述的濃縮版本作合理的推測?),那真是個令人無法言喻的結局,有些事情只有小說本身才能訴說,唯有閱讀本身得以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