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3/16
叔本華的眼淚/The Schopenhauer cure
今天下午,我終於把《叔本華的眼淚》這本小說看完。為什麼說「終於」,因為這本小說已經被我鎖定超過兩年的時間了。但我這人就是個怪,翻書要憑感覺,沒感覺的時候就是沒感覺。叔本華對我而言並不是個陌生的名字,老實說,我曾經迷戀過他的哲學思想好長一段時間。在高中的時候,還寫了一首以Mr. Arthur為名的新詩。當年那憤世嫉俗的我,簡直是將他視為與椎名林檎、陳珊妮的歌同樣等級的療傷導師。
因此這本小說裡頭夾敘夾議的叔本華事蹟與思想,對我來說都是很熟悉的東西。後世許多對他最簡潔明瞭的註解就是「悲觀」一詞,事實上他的確也是個悲觀且厭世的人,只是他的厭世不是一種純粹的冷漠,反而是來自於自身渴望被這個世界擁抱的反撲。他了解那人性的慾望與渴求,他了解痛苦的本質,無疑的是,這樣的認識即是透過他自己。
這本小說特殊的地方在於,作者以心理治療的角度,將叔本華化身為菲利浦這個角色,融入八個現代人的故事裡頭,抽絲剝繭將叔本華的「心理」問題給層層剝開來,一步步地治療那陷入叔本華思想之中的菲利浦。從另一個角度看來,這本小說正是嘗試著治療叔本華。
透過正常方法治療失敗的菲利浦,不斷強調叔本華的思想真正治癒了他,他認識到人性之中慾望所帶來的痛苦,人生只能在缺乏與滿足之間來回擺蕩地循環,於是他選擇讓自己置身於哲學知識的世界裡,將外界、自身的情緒通通隔絕在外,他不再受制於原本的慾望所帶來的痛苦,但他也失去了人與人之間所能聯繫的美好,失去了理解生命意義的能力。
了解到痛苦來自於欲望無法滿足的道理,為了根除體會痛苦的能力,相對地也失去了感受快樂的能力。事實上,除了叔本華死前的那十年,他有過被眾人讚賞包圍的快樂,以及在有生之年得到作品受到肯定的慰藉以外,他一直過著孤僻、寂寞且無趣的生活。
其實叔本華對人生的理解沒有什麼太嚴重的問題,他的思想甚至影響了後世許許多多的知名學者,只是他用來面對自己的人生的態度,將自己逼到了絕境。也因此後人對他的行徑與思想之間有所矛盾之處,產生不少批評。至於那些年我從叔本華身上學到了什麼?我目前所能想到的是──不要逃避去認識你自己,尤其是那些特別醜陋且不堪的一面。
延伸閱讀:
心理治療與《叔本華的眼淚》(一)
心理治療與《叔本華的眼淚》(二)
受性欲所苦的叔本華
關於叔本華的書我所能推薦的是九歌出版的【叔本華《處世智慧錄》】,翻譯自《附錄和補遺》某些精華的章節,我自己手上有一本,但我不確定現在是否還購買的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