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夜裡,這首歌讓孩子們忘卻了對雷聲的恐懼感,但是後來她不告而別跑回了修道院,孩子們因為很想念她而心情沮喪時,他們試著唱這首歌,卻仍然沒辦法讓他們開心起來。這部片我看了不下二十幾次,小時候看爸爸買的錄影帶,長大之後因為太喜歡了又跑去買DVD。最近幾年我想起這一幕時,突然有個疑問,如果“My favorite things is...to be happy”的時候,又該怎麼辦呢?因為就是沒有辦法快樂,才要試著想最喜愛的事物來找回快樂,可是萬一快樂就是我們最喜愛的事物呢?真要這樣想,似乎是要逼自己走進了死胡同裡去了。
同樣產生了負面情緒,對象及生成理由卻不同。一個是對於某種事物感到恐懼或者厭惡,另一個卻是心裡有所期盼卻無法滿足的感受。如果失望與沮喪,是源自於我們心中對某件事物有所期望,而期望與現實之間產生了相當的落差,這時候光想起喜愛的事物,好像就沒有那麼容易能夠改變心情。因為兩者之間存在著因果關聯性,只要那份期望還是存在,那麼因此無法滿足的感受也就不會消失。
你的快樂,就是你揭去了面具的悲傷。紀伯倫認為快樂與悲傷是不能分開的,人是天平般懸在悲傷與快樂之間,只有在沒有絲毫懸念的時候,才能靜止與持平。這本書大約是在我國中的時候看的,當時還看不太懂,但現在,我非常認同他說的。
連你那湧溢快樂的井泉,也常是充滿了你的眼淚。
──《先知》紀伯倫;冰心/譯。
或許關於人生,不見得要追求心境上完全地靜止,而是好好面對並且珍惜這些情緒,積極地朝向正面的思考去轉換情緒。想起鐘文音在《豔歌行》裡頭的一段話:「我知道這一都將成為廢墟,但我並沒有要永恆。」以這樣的態度去面對人生的每一段經歷,多美呀!我想,無論是快樂與悲傷,都會是一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