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9/28

以文言文搶救國文?



延後一年實施的高中「九八課綱」修訂,教育部初步確定國文科將增加節數和文言文比例,且文言文比例一定會大於現行的百分之四十五。搶救國文聯盟執行秘書李素真認為,這是善意的回應,很好的現象,但仍不夠,堅持文言文比例應達百分之五十五以上。余光中、張曉風組成的搶救國文聯盟一直抨擊九八課綱文言文比例太低,主張高中文化基本教材「論孟選讀」列為必修。 (搶救國文聯盟:98課綱文言文比例仍不夠)

      前幾天我針對張大春所寫的《何必拯救火星文》,發表了《火星文是否沒有搶救的必要?》一文,我在這個議題上的見解是「火星文有搶救的必要」。而最近國文搶救聯盟又有新聞了,同樣是關於語文能力的議題,只是談的是另一個層面的問題──如何拯救?正好可以接續著談。簡單來講,雖然我不贊同基於去中國化的理由而全面廢除文言文,但是我並不認同搶救國文聯盟對於九八課綱提出的主張。進一步說,我不認為增加文言文比例,與增加國文能力之間,有著有必然的關係。

閱讀文言文的能力=語文能力?
      對我而言,文言文的價值在於文化及思想層面的體現,好比現代的人們無論是寫作或是談話之中,會引用典故、詩與詞,這些文言文的產物。然而學習文言文的問題在於,文言文語法較白話文簡潔,因此相對於學習白話文,初學者勢必要花更多時間,針對古文的語法、字義作記憶背誦,才得以對整篇文章作完整的理解。問題是,當這些孩子開始接觸文言文的年齡,白話文的語文能力夠好了嗎?

      國語能力包括常用字形音義、成語的判別、釋義及應用,再來才是文章閱讀、理解及進一步地賞析。其實,火星文、注音文的問題,最主要是指語文能力最基本的部份──能夠判斷字詞意義,並且使用在正確的地方。而進一步的對文章理解程度,以及具體應用作為表達的能力,往往反映在「寫作能力」上頭,也就是作文能力。

      現在受國民教育的孩子國文能力低落,是你我從媒體報導、網路論壇交流、私下口耳相傳不爭的事實?我們可以試著從幾個已知的數據(註),進一步做更合理的判斷 。首先,台北市教育局曾於2006年針對3萬多名小6生進行的國語基本能力檢測,其中作文評分所依據的級分標準,與國中基測同樣採0~6級分。統計結果顯示有71.5%的小6生在3級分以下,這個數據代表了台北市這3萬名小6生當中的寫作能力,每10個小6生便有7人需要補救。而立法委員曾燦燈也曾公佈一項數據,係針對高雄市國中二年級學生作文抽測,結果顯示高達54.9%的學生在3級分以下。

      從這兩個數據,一個南部、一個北部,均顯示出國小、國中的語文能力,確實存在著不小的問題。單就字詞的理解與應用的選項測驗,我們可以透過填鴨式的記憶背誦,甚至是反覆練習測驗題來獲得高分,但是真正靈活運用的能力,則反映在閱讀以及寫作,而這部分的能力,所呈現的是表達、理解能力的問題。如果國小、國中階段對於白話文的理解、表達能力已經是待補救的情形了,在國文教學時數有限的前提之下,讀再多文言文也只會造成更多的學習壓力,更無直接的幫助。教材如何有效地銜接,資源(包括老師)如何妥善地運用及分配,似乎是比文言文比例多寡來得更為重要。

      簡單分享個人意見至此,有機會再談。
(註)遠見雜誌第256期,p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