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我在2002年第一批初版時便購買了,但是我一直沒有將它讀完。當年我讀這本小說時,書中那一幕幕關於人性寫實且殘酷的畫面,促使那內心的激昂與震撼不斷向我襲來,其中不時地干擾著想持續閱讀下去的欲望,終於讓我在三分之二之處闔上書本,輕輕地放置在書桌上,一擱便是5年。再次翻閱,整個閱讀過程對於我而言仍是有點難受。(註1)
《盲目》一書作者薩拉馬戈是1998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他是一名對於國內翻譯文學而言有些陌生的葡萄牙作家。他本人曾聲稱:「我的書無一例外,都在討論那些幾乎或根本不可能發生的事。」確實,《盲目》就是敘述著你我現今無法想像可能發生的事情,一部宛如警世寓言的故事。在一個不知名的世界、時代(依內容判斷應是指現代),還有許多沒有名字的角色,在一夕之間毫無預警地發生了改變,不明原因地失明像是一種傳染病般地擴散開來,先是一群偶然接觸的人們各各相繼失明,隨著時間的推移,竟然演變成全世界的人類都失明了!只有一個沒有被染上這種怪症的女人目賭這一切的經過。
全書內容的主軸擺在首批失明而被集中隔離的人們,在人們尚未能夠找出這種不知明原因─甚至還具有傳染性─的疾病的治療方法前,正常的人們選擇讓他們自生自滅,雖然定期給予他們一定的食物,但卻沒有人願意為他們的生存與否負責。對於外面的世界如何,他們無法得知,得知了也毫無助益,更隨著跟他們有所接觸的人們一個個也失去了視力,人們更加地恐慌。讓我們試著猜想一群與世隔絕的瞎子又能幹出些什麼好事來?他們很快地認識到自己的處境,也很快地察覺關於那些人類最原始最根本的需求─特別是生理需求,並不因為沒能被看見而不復存在,反而更為地強烈與真實。正如書中所指出的:「也許盲目的世界中才彰顯事情的真相。」
身為讀者的我們無從得知作者書中所指的失明症為什麼不是一片黑暗,而是一團霧白─真不知道說“看見”一團白是否恰當?許多可信的報導與評論認為,薩拉馬戈藉此隱喻“光天化日”之下的盲目,『沒有盲人這種東西,只有盲』,即指所謂的明眼人的心盲。但是也許你能夠想像一個徹底失序的世界是什麼樣的景象,也能夠想像什麼是人性、原始生理需求之下的各種可能,但是別忘了,我們最終也只能夠「想像」罷了!正如書中所言,經驗是生命的主宰,當那些漸漸淪為人類得以溫飽的食物─因而不再只是單純被溫柔地愛撫的兔子,最後也都不再信任人類的碰觸,突如其來的鉅變之所以可能發生任何的“不合理”與“難以被接受”的行為─尤其是違反所謂倫理道德、互助互愛的行為,正是因為人類固有信念與生存法則,與為了滿足(適應)當下生存必需條件間有所衝突(註2)造成的結果。眼盲之後的行為真能因此類比出所謂心盲的情況嗎?對此,我抱持著懷疑的態度,認為就這部份可能指涉的隱喻而言,有待商榷。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書中多次提及“諺語”的概念,分別出現在人物的對話之中,或是某個情境之下的敘述。但是當那些莫名失去視力的人們身處在不再同於以往那熟悉的時空之中,這些所謂為人廣為流傳並且信服的話語就因此顯得十分突兀了!因為諺語正是這樣的東西,隨著時間變遷,那經驗與智慧的累積,因此得以流傳久遠口耳相傳。只是當人們的處境突然一夕之間徹底的改變,這些改變衝擊了固有的舊觀念甚至是最深層的信仰,猶如從已知瞬間失足朝向未知墜落,但是思緒卻仍停留在那雙腳曾經踩在地面上的感觸,又教人一時該如何意識到自己身處何方。我又想起那第一位失明的男子,仍不願相信失明的事實,夜裡居然夢見了自己失明。他寧願相信,這只是一場不可能在現實生活中發生的惡夢。
相信大家都聽過知名盲人歌手蕭鍠奇,他有首非常好聽的歌─《你是我的眼》。初次聽見這首歌時,裡頭一段歌詞一直讓我非常在意,有一陣子就連走在路上不經意都會想到。『如果我能看得見,生命是否完全不同?可能我喜歡的我想要的我愛的都不一樣。』當然,那時候的我想的是比較膚淺的議題,我思考著自己喜歡的人是否都有很大一部份視覺上的理由,像是欣賞異性之類的,小時候還一度為此苦惱著:「人都喜歡俊男美女,包括我,那天生醜的人要怎麼辦,是要叫他們去死嗎?」但是我明明無法否定自己內心主觀的審美標準,卻又時常在瞧見不夠俊美的人們心生厭惡之時,也對這樣的自己感到厭惡。正如我們無法否定這個被視為正常的軀體─擁有視力,卻又一方面對於內心必須受到表面事物影響的事實,所可能造成的偏見與曲解事物本質的行為,感到矛盾或者尷尬。
也許我們明眼人都曾試過閉上眼睛,想像自己是個失去視力的人,又或許是打從一出生便不曾擁有過視力的人,起初的前幾秒也許就足以對我們引起些許震撼,然後我們很快地又睜開了雙眼,彷彿剛剛的“短暫失明”只是場遊戲。『如果我能看得見,生命是否完全不同?』我們“明眼人”能夠想像,但我們真能有所體會嗎?思索到此,我不禁想起書中的一句諺語:「眼睛看不見的事,心就不會為之悲傷。」聽來也許諷刺,實在是因為我們尚能體會看得見又會是如何,不是嗎?
無論如何,《盲目》這本小說是個精彩且震撼人心的故事,它不僅為這個擁有視力為正常前提的社會(尚無法體會一個人類自始無視覺能力的社會),揭開一幕人類在求生之際欲共生共存可能面臨的局面,也點出了人類過度依賴視覺感知能力,執著事物的表面因而忽略感受本質的意義,以及凝視與被凝視的之間相互拉扯的議題。至於本文所提出的見解,表面上看來或許給人一種否定的意味,卻也僅是針對部份內容而有所感觸的個人見解,在此提出供大家參考,絕非基此而完全否定本書的整體文學價值。我想如果各位有心,仍可以在網路上找到許多關於本書的心得文,我並不樂見在本文中出現已為人重覆多次的觀點,因此在本文僅點出自己主觀上有所不同見解的部份,因而刻意保留了許多小說中值得論述的劇情,也讓有興趣翻閱的朋友們能保有閱讀的樂趣。
後記:
標題實在不太好想,原本想八股一點就打“警世寓言”算了,但是實在不符合本文欲表達的主題,雖然這個取得也不夠好...唉...我實在沒有下標題的天份阿!關於這點,在我看來小八她可就真的很有一套呢! 另外,這本小說似乎即將改編成電影,在不久的將來我們便能有機會觀賞了!
(註1)原因見(註2)(註2)令我難受的原因。
《盲目》一書作者薩拉馬戈是1998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他是一名對於國內翻譯文學而言有些陌生的葡萄牙作家。他本人曾聲稱:「我的書無一例外,都在討論那些幾乎或根本不可能發生的事。」確實,《盲目》就是敘述著你我現今無法想像可能發生的事情,一部宛如警世寓言的故事。在一個不知名的世界、時代(依內容判斷應是指現代),還有許多沒有名字的角色,在一夕之間毫無預警地發生了改變,不明原因地失明像是一種傳染病般地擴散開來,先是一群偶然接觸的人們各各相繼失明,隨著時間的推移,竟然演變成全世界的人類都失明了!只有一個沒有被染上這種怪症的女人目賭這一切的經過。
全書內容的主軸擺在首批失明而被集中隔離的人們,在人們尚未能夠找出這種不知明原因─甚至還具有傳染性─的疾病的治療方法前,正常的人們選擇讓他們自生自滅,雖然定期給予他們一定的食物,但卻沒有人願意為他們的生存與否負責。對於外面的世界如何,他們無法得知,得知了也毫無助益,更隨著跟他們有所接觸的人們一個個也失去了視力,人們更加地恐慌。讓我們試著猜想一群與世隔絕的瞎子又能幹出些什麼好事來?他們很快地認識到自己的處境,也很快地察覺關於那些人類最原始最根本的需求─特別是生理需求,並不因為沒能被看見而不復存在,反而更為地強烈與真實。正如書中所指出的:「也許盲目的世界中才彰顯事情的真相。」
身為讀者的我們無從得知作者書中所指的失明症為什麼不是一片黑暗,而是一團霧白─真不知道說“看見”一團白是否恰當?許多可信的報導與評論認為,薩拉馬戈藉此隱喻“光天化日”之下的盲目,『沒有盲人這種東西,只有盲』,即指所謂的明眼人的心盲。但是也許你能夠想像一個徹底失序的世界是什麼樣的景象,也能夠想像什麼是人性、原始生理需求之下的各種可能,但是別忘了,我們最終也只能夠「想像」罷了!正如書中所言,經驗是生命的主宰,當那些漸漸淪為人類得以溫飽的食物─因而不再只是單純被溫柔地愛撫的兔子,最後也都不再信任人類的碰觸,突如其來的鉅變之所以可能發生任何的“不合理”與“難以被接受”的行為─尤其是違反所謂倫理道德、互助互愛的行為,正是因為人類固有信念與生存法則,與為了滿足(適應)當下生存必需條件間有所衝突(註2)造成的結果。眼盲之後的行為真能因此類比出所謂心盲的情況嗎?對此,我抱持著懷疑的態度,認為就這部份可能指涉的隱喻而言,有待商榷。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書中多次提及“諺語”的概念,分別出現在人物的對話之中,或是某個情境之下的敘述。但是當那些莫名失去視力的人們身處在不再同於以往那熟悉的時空之中,這些所謂為人廣為流傳並且信服的話語就因此顯得十分突兀了!因為諺語正是這樣的東西,隨著時間變遷,那經驗與智慧的累積,因此得以流傳久遠口耳相傳。只是當人們的處境突然一夕之間徹底的改變,這些改變衝擊了固有的舊觀念甚至是最深層的信仰,猶如從已知瞬間失足朝向未知墜落,但是思緒卻仍停留在那雙腳曾經踩在地面上的感觸,又教人一時該如何意識到自己身處何方。我又想起那第一位失明的男子,仍不願相信失明的事實,夜裡居然夢見了自己失明。他寧願相信,這只是一場不可能在現實生活中發生的惡夢。
相信大家都聽過知名盲人歌手蕭鍠奇,他有首非常好聽的歌─《你是我的眼》。初次聽見這首歌時,裡頭一段歌詞一直讓我非常在意,有一陣子就連走在路上不經意都會想到。『如果我能看得見,生命是否完全不同?可能我喜歡的我想要的我愛的都不一樣。』當然,那時候的我想的是比較膚淺的議題,我思考著自己喜歡的人是否都有很大一部份視覺上的理由,像是欣賞異性之類的,小時候還一度為此苦惱著:「人都喜歡俊男美女,包括我,那天生醜的人要怎麼辦,是要叫他們去死嗎?」但是我明明無法否定自己內心主觀的審美標準,卻又時常在瞧見不夠俊美的人們心生厭惡之時,也對這樣的自己感到厭惡。正如我們無法否定這個被視為正常的軀體─擁有視力,卻又一方面對於內心必須受到表面事物影響的事實,所可能造成的偏見與曲解事物本質的行為,感到矛盾或者尷尬。
也許我們明眼人都曾試過閉上眼睛,想像自己是個失去視力的人,又或許是打從一出生便不曾擁有過視力的人,起初的前幾秒也許就足以對我們引起些許震撼,然後我們很快地又睜開了雙眼,彷彿剛剛的“短暫失明”只是場遊戲。『如果我能看得見,生命是否完全不同?』我們“明眼人”能夠想像,但我們真能有所體會嗎?思索到此,我不禁想起書中的一句諺語:「眼睛看不見的事,心就不會為之悲傷。」聽來也許諷刺,實在是因為我們尚能體會看得見又會是如何,不是嗎?
無論如何,《盲目》這本小說是個精彩且震撼人心的故事,它不僅為這個擁有視力為正常前提的社會(尚無法體會一個人類自始無視覺能力的社會),揭開一幕人類在求生之際欲共生共存可能面臨的局面,也點出了人類過度依賴視覺感知能力,執著事物的表面因而忽略感受本質的意義,以及凝視與被凝視的之間相互拉扯的議題。至於本文所提出的見解,表面上看來或許給人一種否定的意味,卻也僅是針對部份內容而有所感觸的個人見解,在此提出供大家參考,絕非基此而完全否定本書的整體文學價值。我想如果各位有心,仍可以在網路上找到許多關於本書的心得文,我並不樂見在本文中出現已為人重覆多次的觀點,因此在本文僅點出自己主觀上有所不同見解的部份,因而刻意保留了許多小說中值得論述的劇情,也讓有興趣翻閱的朋友們能保有閱讀的樂趣。
後記:
標題實在不太好想,原本想八股一點就打“警世寓言”算了,但是實在不符合本文欲表達的主題,雖然這個取得也不夠好...唉...我實在沒有下標題的天份阿!關於這點,在我看來小八她可就真的很有一套呢! 另外,這本小說似乎即將改編成電影,在不久的將來我們便能有機會觀賞了!
(註1)原因見(註2)(註2)令我難受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