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9/15

別人眼中期盼的「你」─《自製男人》


      關於兩性差異的討論我們已經聽得太多,又尤其以感情世界裡,兩性之間差異的議題最受人注目,我很難對前述此類書籍產生興趣,兩性關係的探究與發現自我的過程相去不遠,性別認同更是自我定位緊密不可分的一環,關於此我深信我們真正需要的不是解決問題的答案,而是正視問題的智慧與勇氣。這本書的作者是一名女性記者,她耗費18個月的時間喬裝成男人,成功地“被看待成一個男人”,並且混入男人的圈子裡,她將這段時間內的所見所聞紀錄了下來,便成了這本《自製男人》。我必須承認自己非常喜歡這本小說,而原因決不只是它的題材新鮮有趣而已。



      如果只是想徹底地了解男人,這本《自製男人》絕對無法達成這樣的要求,縱使我們還是可以在本書找到許多十分有說服力描述──關於男人可能有的思考模式以及特質。但正如本書所涉及的男人範圍而言,僅限於作者實際體驗過的幾個男人圈子,既無法代表美國社會裡的所有男人,更不可能及於全世界的男人。作者在裝扮成男人的這段期間裡,嘗試著進入只有男人的生活圈子裡,也與女人通信約會,試圖深入了解男人在兩性社會中的差異。但若要問她是否因此真正地對男人瞭若指掌,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因為充其量她在這整個過程當中,也只是體會到了──“被社會看待成一個男人”會是如何,而非“身為男人”會是如何。


      作者在隨時可能有被拆穿的危險處境之下,成功地矇騙了許多男人甚至是女人,也就成功地親自體會到男人在同儕之間的表達方式、友誼建立過程中的互動模式,超越了身為女人的身份下對男人的理解。關於男人在同儕、異性之間所尋求的自我定位,亦深深受社會、成長環境、異性觀點的影響,關於這點男人與女人並無不同。而在面對女人時,作者卻是處於本是女性身份卻又必須同時遵循男性身份的矛盾處境之下,反而意外發現了有別於以往身為女性立場時,難以自覺的女性特質。而更因其男性身份遭受被女人拒絕的挫折,以及被擁有不同際遇的女性人格類型化的待遇。她見識到了女性如何有罪推定男人,對男人的觀點往往受制自己過去所經驗過的男人,更將其所承受過的苦楚作為厭惡男人的理由。而這些待遇,並不是同為女性身份能夠體會到的,只有在被看待成一個男人的情況下才有機會承受的。


      “被看待成一個男人”終究不是“身為男人”,正因為作者扮演的不同於自我的性別,甚至可說是一種對立的立場,在被看待成另一個身份處境下,基於原身為女人對於男人身份的疏離感,更能體會出這其中的衝突原因,以及跳脫既定認知(對男人的認知)的差異。她了解到“性別身份”原來除了與外在形象密不可分之外,更如此貼近自我意識的核心。但前述密不可分的內涵並不是指我們能以性別為基準而將人格類型化,或許我們可以將男人女人的一些特質加以整理,例如男人通常怎麼樣、女人通常怎麼樣,但是往往這種類型化使我們忽略了,無論男人女人都還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都還是擁有屬於他個人的獨特性格,而無法以性別特質得到以上皆是、以上皆非的答案(p.128)。


      或許因為自己身為女性,我非常喜歡本書第四章、愛,關於作者與女人之間的互動。作者體會到的女性特質如此地準確且貼切我個人─身為女性─有過的觀點,而我進一步認為,或許男女性別身份之間的差異不是只能對立地存在,更有其中微妙相互影響的默契。當女人的弱勢可以源於父權社會下的壓迫,卻也可能因此一弱勢力爭上游的同時獲得比男性更多的成就感。而男人的弱勢也可能受制在女人的優勢上面,好比男人渴求獲得女人認同也才能成就的自尊。


      我想作者在全書中並非出自於一種為男人辯解的立場,隨著她裝扮男人的日子漸漸進入尾聲,不再只是關注在男人究竟在想什麼,而是這樣的性別特質如何影響著我們在尋求自我定位的過程,明白每一個人發現自我各有其獨特的過程,我十分認同書中對於尊重自我與尊重別人的自我的真義,是不去觸動他人的傷處,甚至是透過傷害別人來定位自己。女人亦是如此,面對男人我們實在不必總是以受害者、弱勢者自居,無形間也限制了男人在面對女人時所能剩下的選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