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1/02

不堪的自我

      陳綺貞幫盧廣仲寫的《好想要揮霍》這首歌,我只聽一次就愛上了。尤其是副歌那句:「好想把我的,全部都給你,一個人多平凡的期許」,我個人對於愛情最初步的認識,就是一種完完全全把自己交付出去的想法,那並不是實際上的擁有什麼甚至被擁有,而是一種單方面的期望,那是個可以獨自完成的活動,為什麼說最初,說得便是暗戀本身。然而即使不是暗戀,單戀乃至於兩情相悅全心全意的付出也是同樣的,那是不需要任何他者的回報與對待,便可以在自我當中獨自成就的“愛”。我覺得這就是這篇文章說的:

把愛這件事,當作是表現自己的方式,做了,便快樂了,不在乎是不是有回報,有反應。
那態度其實就是:「為自己而做。」
其實是相當自我的態度。表面看是取悅他人,其實是取悅自己。




      但其實將《好想要揮霍》這首歌的歌詞完整看下來,唱得似乎是愛情離開了,而主角卻仍然無法釋懷,還是在心裡期望著對方能夠回頭。但是明知道對方再也不可能回頭了,為什麼心裡還是會想著將自我全部地交付給對方呢?為什麼無法一個人過生活呢?

      有些人失去愛情,往往會有好一陣子無法面對現實,無論是太過習慣對方的陪伴,或是已經付出的太多,從兩個人突然變成只有自己一個人,原先被認為應該是完整的部分卻瞬間缺少了什麼,像是失去了生活重心。人們總是說,要愛自己多一點,說得好像是,不要成為──在愛情裡頭過度缺乏自我的人。這種人一談起戀愛,往往會將自己生活的重心,過度倚賴另一方,事事配合著對方的步調,以對方為主,於是當愛情離開,他們原先架構起來的世界就瓦解了。

      我想起Samantha──《Sex and the City》中我最喜歡的角色,她在兩性關係之中相對上述之人,是較為獨立並且忠於自我需求的,她向男人索取性愛來滿足自我,而不是金錢或是愛,也不願意跟特定對象發生穩定的情感關係。然而她並非天生如此,她曾經在一段感情付出真心,卻被對方背叛而受傷,這段經歷徹底地改變了她的情感態度。直到她經歷癌症,當時的小男友Smith在她最脆弱的時期,給予了最大的安慰與支持,也因此她開始對Smith付出了真感情。

      我以為Samantha和Smith能夠順利地在一起了,沒想到在電影版中演出的劇情,他們還是分手了。原因是Samantha發覺自己變得很不快樂,認為自己將無法為Smith約束自我的時候,她做出了離開的選擇,她非常誠實地也很痛苦地告訴Smith,她愛自己勝過愛他。我覺得她做了一個不是很容易的選擇,一方面她不願意背著Smith去偷情而傷害Smith,另方面也明白自己再無法為了Smith壓抑自我,雖然我不知道她離開Smith是不是最好的選擇,但是我知道──她很誠實地面對自我及對方,她非常勇敢。她是愛著Smith的,因此不願意傷害他,但由於她更愛自己,所以才必須忠於自我。

      那些在愛情裡表面上看似缺乏自我的人們,其實不只存在於暗戀或是單戀的情況之下,更存在於關係看似不對等兩情相悅,由於他們的自我,需要另一方的“存在”才有意義,實質上來講,他們的自我本身也包含了單方向付出的自我行為,但其實那樣也是另一種自我的態樣,不是嗎?完完全全地將自我交付出去,這樣的愛情,重點其實不在於是否交付給適當的人,而是在交付的那一個當下,目的便成就了,只是接下來的事情,往往沒有人會想得太多。我不禁想問,當失去了另一方的存在,原本具有他者存在的自我瓦解了,那剩下的究竟是什麼?無論是什麼,如果這局面使人痛苦,剩下的自我,肯定是相當不堪的吧!

      也許,有時候我們的“自我”太過乏味,特別是在獨處的時候,由於這樣乏味的自我實在是太不堪了,所以我們才會渴望陪伴,渴望獲得認同,渴望被愛,因此這對象是朋友也好、情人也好,只要不是孤獨的一個人,都能夠使這樣不堪的自我,產生些許改變。無論是“有人陪伴的我”、“被肯定的我”或是“被愛的我”,都比起“我”來得更強大。我覺得那些在愛情世界裡缺乏自我的人們,面臨失去愛情的情況下,需要的並不是一句:「愛自己多一點。」而是如何在不同的局勢之下改變心態,及重新架構自我的能力。

      那麼Samantha是不是不需要他者便能成就自我的女人,又是不是一個獨自面對自我,不曾感到不堪的人呢?我想並不完全是如此的,她在最脆弱的時候,發覺了自己其實也需要他人的陪伴。她在能夠付出真愛的時候,盡心盡力的付出,也在意識到無法繼續付出的時候,體認到如果勉強繼續下去,不僅自己痛苦亦可能對他人造成傷害,而選擇勇敢離開。

      我相信這世界上是沒有人能夠獨自成就自我的,最困難的是如何獨自面對那樣不堪的自我,如何在面對不同的情況下轉變自我的想法,雖然這每一段都只是一生之中的小小過程,但這些過程卻也累積成了我們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