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4/03

《眼淚》/Tears


      《眼淚》作為「轉型正義三部曲」的第一部,從隱身於過去台灣歷史當中不為人知的司法黑暗史談起,一個曾以刑求換取破案自白的員警,導致一個冤案的發生。這部電影試圖將贖罪、原諒、毒品犯罪等元素相結合,卻形成支離破碎的支線劇情過於累贅,主線劇情也因此受到影響而自相矛盾。


      片中的主角資深刑警老郭,年近六旬卻仍孤身一人,不願退休,埋首於第一線偵查工作。許多他與狗兒對話鏡頭,顯示他對自我生命態度的無奈與消極。相形之下他在養老院的義工活動,並非出自於對公益活動的熱情,卻是由於他為自己過往曾犯下的錯誤而贖罪的心情。老郭的內疚,是因為那些真相一直埋藏在他心裡,真相包括栽贓了一名無辜之人,同時造就一個破碎的家庭。

      隨後由毒品案件而開啟的支線劇情,在加害者的贖罪議題之中加入關於受害者的恨,賴純純的恨是報復,與小雯堅強面對生活的恨,兩相對照之下所產生的心境大不相同,或許支線劇情的安排在於凸顯原諒與赦免,卻也間接扼殺了涉及正義轉型的贖罪議題。

      基於發掘真相而執著此案的老郭,或多或少在於強調「揭發真相」與「落實正義」的重要性,但片中許多對於疑似涉案的賴純純的描繪,卻不斷地暗示犯人就是賴純純的訊息。在如此劇情安排之下,觀眾們更理所當然地接受純純就是壞人的前提,還沒走到起訴審判程序,每個人都已對「犯罪嫌疑人」產生了定見。而未如同觀眾對純純內心瞭若指掌的老郭,在掌握相當有限的資訊情況之下,僅憑著直覺便認為純純即是犯人,無罪推定思考於此蕩然無存,令人不禁疑惑本片的正義轉型所指為何?

      更有甚者,在經歷過以壓迫、刑求手段偵訊而一手造成冤獄的老郭,竟還對著犯罪嫌疑人重覆著與刑求同樣足以壓迫陳述自由的手段─以恐嚇的口吻加以訊問。曾經以刑求換取自白的實務操作,正因為在過去自白往往被作為獲判有罪的唯一證據。然而,有沒有罪,到底誰說了算?偵察過程中偵察人員大膽假設偵辦方向,是為了有效地發現真實,獲得有利證據,然而手段的不正當,卻足以侵害到人權的保障。確實,純純的角色設定,成功凸顯出一般市井小民面對掌握極大資源的國家機器時的無奈,試想,若偵辦的員警如老郭一般動輒恐嚇、拍桌,阻止律師發表意見,有多少人如片中純純那樣強悍應對?更別說純純還有手腕找議員關說與拉攏關係!這就是支線劇情最大敗筆之處,直接衝擊了貫穿全劇的核心概念─執著於索求表面正義的盲點。

      每個人都在問真相,那麼真相到底是什麼?真是眼見為憑嗎?由黃建偉所飾演的紅豆,他眼裡看到的純純,是一個無辜的弱女子,但在老郭眼裡,純純卻又變成了一個陷害朋友的犯罪人。每個人在各自有限的視域裡繞圈子打轉,也自有一套對真相的理解。如同許多因刑求認罪的無辜之人,只要媒體一報導,許多人們都相信罪犯伏法了,誰又能看見該人被逼迫、被刑求了?倘若本片是要諷刺執著於表面正義的盲點,在這部分確實表現得很成功。

      另一方面,在本片當中許多暴力手段的呈現,也指出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無論是正義的界定,或是正義的落實,最終即是由掌握權力的一方來決定。從最初的刑求暴力決定了強姦殺人罪名,小雯在暴力壓迫的情況下險遭餵食毒品,老郭動用黑道朋友以暴力教訓了欺負小雯的小混混,一直到最後不滿老郭不斷追查純純的紅豆又以暴力教訓了老郭。追究真相或許是正義的體現,贖罪與和解的開始,但因為正義的標準因人而異,所認知的「真相」亦存有盲點,原先的被害者則可能同時反轉成新的加害者。

      至於老郭的贖罪的心路歷程方面,從影片前半段冗長而沉悶的情緒鋪陳,直接中斷在矛盾且衝突的支線劇情,也因此到了最後,老郭在被害人的女兒小雯面前坦承了當年的錯誤,釋放了多年以來壓抑的罪惡感,身為觀眾的我仍舊無法感受到那些深埋在老郭心中多年的悔恨到底有多深刻,深刻到足以讓人欲哭無淚。或許本片對正義轉型議題的呈現,僅僅是藉由曾真實發生過的社會案件拋出一個思考的空間,然而大篇幅地描繪與主角贖罪心境相衝突的支線劇情,以及黑道白道之間權力角力,都已讓正義、贖罪相關議題徹底失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