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5/06

網路無真愛?

     藝人網路戀情事件又引起網路交友、網路戀愛的討論,有些人因此會說:「網路上無真愛」其實這種議題也淪於一種將情感關係標籤化的問題,只要是牽扯到所謂的情感活動,實際可能發生的狀況很難只有一種,特別是身心靈均有互動的那一種,可能是單方面,可能是雙方面,可能是純精神、純肉體或者兩種都有,但是前述這幾種都可以被歸類為「情感活動」。那麼這句話裡頭所指涉的真愛呢?


     一旦要針對標籤化議題所涉行為,作價值觀的判斷,就必須從認識標籤化本身的內容開始,也就是界定內容的指涉範圍,若沒有明確的指涉範圍,那就是只是僅止於個人偏好甚至是情緒選擇──這並沒有討論及思考的空間。這不是「認不認同」的思考,而是「為何認同、為何不認同」的思考。

     回到「網路上無真愛」的議題,首先,什麼是真愛呢?如果以傳統上認為真愛就是兩個人結成連理,從相識、相戀進而決定共度一生──結婚。以這樣的理解來支持「網路上有真愛」的論點,就必須是透過網路相識、相戀進而決定共度一生。但是反過來思考,人們口中的「網路上沒真愛」,合理的理解是不是就是沒有結成連理?那麼此時就會有以下兩種可能:
     第一、在網路上相識但卻未能相戀。
     第二、在網路上相識然後相戀最後卻又分手。

     但我想如此推論下來,恐怕也未能貼近許多人對這個標籤化議題的感受吧!因為我們只要將「在網路上」換成「在XX中」、「在XX上」似乎都可以成立,那麼首先可以得到一個結論,有沒有真愛與網路並沒有直接的關係。

     一旦思考前提錯了,這裡的錯指的是指涉錯誤,沒有明確地切中使用者對標籤化所想表達的內涵,就不會得到使用者想要的答案,但這個答案在此前提之下卻還是合理的。

     因此「網路上無真愛」的言者所可能表達的內涵是什麼呢?我的理解是,基於網路交友的特性─虛擬性、匿名性或方便性等等,存在著太多風險,以及虛擬與現實的落差,要期待透過網路來獲得真愛其實是不可能的。若我們想要得到以上這個結論,那就從網路著手起吧!

     就網路而言,其實就是一種人與人接觸的管道,性質上是一種媒介,此種媒介在使用意義上與看雜誌找筆友、透過媒婆來相親其實是沒什麼兩樣,真正有差異的反而是,媒介本身的特性,使用的時空環境背景等等因素,對使用者本身造成了什麼影響。

     所以拉回媒介使用的時代與環境來思考,相對於其他媒介,好比說相隔好幾天收一封信的筆友,而且還要混得很熟才會相約見面,網路的普及性,資訊取得快速、方便性,每個人都可以在彈指之間完成對談、觀看對方照片等等的互動,但是又因為科技發展的迅速,照片可以修改,文字裡頭可以裝可愛,網路的訊息傳遞的瑕疵、作假的風險升高了,但這些瑕疵、作假最後由誰來判斷呢?仍然是訊息接收者,媒介本身並不會製造真假,人為的資訊才有真假,媒介本身亦不會製造騙局,騙人都是活生生的人。

     如此,網路,何其無辜。

     或許可以說,網路的媒介特性本身,存在著很多的風險,但最後仍然回到使用者本身如何應對的問題。網路因為普及性、取得快速、方便性,我們實際上必須花更多時間去判斷、去理解我們接收的訊息。又因為取得快速了,選擇多元化了,我們也更容易不夠專心,情緒掌握與控制能力還未成火候,就大量接收可能刺激荷爾蒙作用的訊息。

     回過頭來思考,這裡談的真愛到底該如何界定呢?前述所指涉的「結婚」,並不足以支持網路無真愛的論點,甚至這個指涉恐怕也沒有考慮到,難道結婚就是兩人關係的終點、完美結局了嗎?還是透過網路找到戀人之後就不屬於網路的責任範圍了呢?或者透過網路認識對方,在現實生活中進而發展感情,又是如何呢?

     以標籤化來認識、判斷複雜的人生,還真的不是個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