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3/24
大腦也有SEO
2009/03/23
2009/03/22
說點話,一點點也罷!
「四它」
2009/03/20
2009/03/16
叔本華的眼淚/The Schopenhauer cure
今天下午,我終於把《叔本華的眼淚》這本小說看完。為什麼說「終於」,因為這本小說已經被我鎖定超過兩年的時間了。但我這人就是個怪,翻書要憑感覺,沒感覺的時候就是沒感覺。叔本華對我而言並不是個陌生的名字,老實說,我曾經迷戀過他的哲學思想好長一段時間。在高中的時候,還寫了一首以Mr. Arthur為名的新詩。當年那憤世嫉俗的我,簡直是將他視為與椎名林檎、陳珊妮的歌同樣等級的療傷導師。
奔向出口
2009/03/10
智謀者的正義
前幾天去看了《守護者》,雖然這種片一向不是我的菜,不過踏進戲院看電影之於我,就是跟一般的戶外活動一樣,樂趣在於與人共享一段時光,而不在於活動之於我個人的意義。結果出場時我卻搞砸了,要對你在乎的人造成傷害太容易了,就跟被你所在乎的人傷害一樣容易。因為在乎,再細微的部分都變得很重要。無奈的是,人往往只看到自己眼裡的重要,理解太難。
2009/03/08
在有限的選項之中選擇
傳統價值觀認為,婚姻是人生之中一項重要的任務,是神聖的終點,雖然沒有人敢保證從此以後兩個人必定幸福美滿,但是人們被要求保障制度必須完整(直到今日在我國法律上都還有這樣的精神存在)。因此,離婚是不被容許的事情,即使在往後日子當中,彼此即使發現不適合,他也只能盡可能地說服自己接受這個事實。
如果女人要離開一個男人,等於離開一個經濟依靠,或者等同於叛離一個傳統價值觀,她要付出多少成本去支持這樣的一個選擇,又要承擔多少風險去保全自我?直到今日我們都還可以看到,某位知名藝人多年前風光出嫁,卻遭受家暴而不敢回娘家的新聞。那不是「為什麼不選擇」的問題,而是「如何在有限的選項之中選擇」的問題。
至於一個人的選項可能有多少?上一篇已經談過了。
沒多少年前,我在報紙上看到一則少女被親人性侵的報導,在出庭指認的過程,法官問她:「當時為何不反抗?」在此之前,這位少女已經被社工人員問過同樣的問題。社工人員與法官詢問女生的動機,或許在於了解事實過程,但是這樣的詢問就少女的角度而言,似乎也透露出這樣的訊息──「妳可以反抗、妳應該反抗、妳怎麼可以不反抗呢?」,因為妳不反抗,所以妳會被性侵;因為妳不反抗,所以人家認為妳同意;因為妳不反抗,所以會發生這一切有什麼問題嗎?都是因為妳不反抗。
你接受這些的推論嗎?
我們之中是否有人曾經,聽聞性騷擾的態度是──「誰叫她要穿得這麼曝露。」?那麼,問一個被性侵的小孩,為什麼不反抗,又有什麼大不了的?那麼,質問一個受到家暴的女人,為什麼不離婚,又有什麼不對嗎?
幼年時期遭受性侵,對其造成傷害往往在於了解「性」的成長過程中慢慢浮現,當一個孩子對於「性交」、「撫慰」等行為,被社會以何種價值觀理解一無所知時,他不會明白那些行為本身的意義。一旦他漸漸理解了這個世界所談論的性愛,發覺他對自己身體可能掌握的自主性,何為侵害,何為兩相情悅,立即恍然大悟。因為一個沒有認識到自主性的人,他沒有被侵害自主性的可能。
暫時簡單討論到這裡,未來會慢慢寫這方面的法律議題。
2009/03/07
選擇的艱難
2009/03/06
《真愛旅程》/Revolutionary Road
還沒去看電影,閱讀完原著小說後,深深覺得中文片名能夠翻成《真愛旅程》還真是十分地有創意,換個角度思考,這對夫婦的經歷可以(曾經)算是為求圓滿一段真愛的過程,只是真愛在追逐夢想與不凡面前,竟是那麼微不足道。然而所謂的夢想成真,與獲得幸福,到底是不是同一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