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日晚間捷運上,在我正前方的博愛座,坐著一對母女。穿著粉紅色蕾絲裙小女孩,看上去不過五、六歲,正瞪大著圓滾滾的雙眼對著我轉呀轉,突然她跳起來跑到走道中間抓著欄杆繞圈圈,年輕的媽媽見狀立即出言嚇阻:「給我過來!等下被拍到網路上去唷!」語畢便抬頭打量自己對面的乘客們,惹得我一時肌肉緊繃,也忍不住透過窗戶反光、餘光偷瞄每一個握著手機的人們,是不是正在拍照、錄影?
沒有人在拍照或是錄影。然後她一把將小女孩抓回位置上,但過沒幾秒鐘小女孩又故態復萌,媽媽一臉沒輒的表情,兩手抱胸,眼神開始放空。
當我回過神來才驚覺,原來現在已經不流行叫警察杯杯把你抓走的管教詞了,改流行拍到網路上,但無論是那一種,似乎都對小孩一點效果也沒有。為什麼被警察抓走會很可怕呢?被放到網路上又如何呢?這些拿來恐嚇的小孩子的內容,都是家長覺得足以造成某種嚇阻效果的訊息,但能否產生嚇阻力,得先被嚇阻。當人能夠理解嚇阻內容對行為舉止造成的影響,當然會選擇對自己有益的。
而孩子總有一天會了解這些嚇阻內容的意義──如果不....就會...,就像我們也是懵懵懂懂學習,什麼事情在什麼情況之下不該做,這樣的該與不該通常是為了避開不利己的負面效果,其實這些取捨並沒有什麼不正確,但是讓我們取捨的標準是什麼呢?是警察杯杯還是輿論譴責呢?
高速行駛的車廂正不停搖晃著,我邊看著不停繞著圈子的小女孩邊想,摔跤了怎麼辦呢?受傷了怎麼辦呢?撞上了旁邊站立的乘客怎麼辦呢?想著想著,該下車了,這實在與妳無關,但妳得注意別太靠近那位小女孩,以免碰著她了,另一個聲音在我心裡嘟嚷著。
我也是相當冷漠阿。
註:此文乃是讀《Youtube的正義》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