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1/14

《別讓我走》/Never Let me go(電影)

        我非常好奇沒有看過原著的人在觀賞過電影以後,是否會對於片名取為"Never Let me go"感到疑惑?"Never Let me go"是劇中曾經出現的一首歌,沒看過原著的人只能知道這麼多了,頂多會有關於感嘆失去生命之類的聯想。期盼了近三年的電影版本,劇情的鋪陳大量縮減,這些都還在可容忍的範圍之內,但竟然連緊扣全書主題的關鍵場景也遭到變更,令人失望。唯一欣慰的是三位演員詮釋得恰如其分,與原著相似度頗高。

(以下內容涉及原著與電影的劇情,閱讀心得寫在這一篇。)

        原著小說留給讀者的謎題,並沒有比電影少,但並非小說太複雜,而是電影在劇情上的改編讓劇情鋪陳過於扁平, Kathy、Ruth及Tommy三人之間的情誼簡化成三角戀關係,確實在原著裡這三人也有三角關係,但重點仍在於以Ruth視角所鋪陳三人的成長過程及互動,電影卻以Kathy獨白希望Ruth與Tommy分手,加油添醋的詮釋彷似愛情故事,使得複製人在成長過程中關於存在定位的摸索大幅縮減,也不見海爾森學校的「獨特性」,導致幾個重要場景的呈現如蜻蜓點水般簡單帶過,空有骨架而無血肉。

        觀眾不可能不疑惑的是,為何這群複製人如此坦然地接受捐贈的事實?這根本的問題是這群複製人對自己的存在本身是如何理解,回過頭來思考,即使是透過正常生育而誕生的人,比如說你我,有誰一生下來便掌握自己的生存意義?這是個大哉問,透過這個提問為得是提醒各位不可忽略這群複製人也同樣擁有先天基因,及後天學習的認知能力,他們卻在封閉的環境裡成長,有別於正常生活裡的正常人,甚至對「捐贈」的意義有著不同的理解。

        關於「捐贈」的真相,在電影中以新來的教職員(書中稱監護人)的一次情緒失控來揭露,這部分雖是忠於原著,但如前述,空有骨架而無血肉。小說的表現重於於孩子們早就知道捐贈一事,可是無法理解那不過是剝奪他們的生命、生活意義的任務,反而自得其樂地活在當下,大方談論著來自那些二手物資接收的訊息所編織而成的夢想,隨著年齡漸長,心態轉變,對於捐贈一事選擇避而不談。這方面在原著裡,首重於Ruth這個角色的描繪,她對於夢想的憧憬、為適應現實的焦慮,還有不時為切割過去並武裝自己的矛盾,並非只有情感上的嫉妒而已。

       海爾森學校的創辦人,懷抱著複製人也可以作為正常人般生存的期望,透過教育、繪畫及藝術學習給複製人最好的成長環境。他們收集這些複製人的作品,來證明複製人有所謂的「靈魂」,同樣能視為一個完整的人類─這與最初創造了複製人的目的為了解決疾病、基因缺陷不同,反而有所衝突。原著雖然沒有詳細說明該時代背景所設定的複製人究竟普遍受到什麼樣的對待,但海爾森學校的獨特與失敗暗示複製人身份地位低等且不被認同,明確地凸顯關於複製人議題的思考。

        至於片名Never Let me go的意義,在原著裡其實是 Kathy將《Never Let me go》的副歌歌詞想像成一個無法生育的女人,奇蹟似地擁有自己的孩子,她充滿喜悅卻也擔憂地抱著孩子的場景,深怕失去孩子。Kathy喜歡反覆聆聽這首歌曲,並一面抱著枕頭模擬她想像的故事。在某次她獨自聽得入神時,被學校創辦人之一的夫人撞見,但夫人只是在遠處看著她靜靜地流著眼淚,她當時以為夫人讀出了她的心思,但事隔多年後她求證於夫人,得到的回答卻不是這麼一回事。當時夫人眼裡抱著枕頭的Cathy,看上去像是一面擁抱那個過去友善的世界,一個她內心明白已經不在存在的地方,但她還是緊抓不放,懇求它別放開她的手。可真相是這位小女孩什麼也不明白,身為複製人將面臨的是隨時捨棄他們的殘酷世界。

        但在電影,Cathy抱著枕頭那一幕,最後撞見她的也不是夫人,那一幕引起了現場許多觀眾此起彼落的笑聲,一個懵懂無知的小女孩陶醉在曖昧的情歌裡頭,看上去確實很逗趣,我卻笑不出來,因為我看到的是電影沒說的悲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