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問我對伊能靜牽手事件有何感想,我告訴他這事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切入來談,她是一個努力經營演藝事業的公眾人物,也是一個妻子、母親,更是一個女人,我的感想與一般人的隨口聊聊是一樣的,外遇、出軌這類議題,怎麼談都是老生常談了吧!但關於這則新聞,我也觀察到一個較特殊的角度,有些人抨擊女方的理由是,對照她自2002年起所陸續出版的愛情小說,書寫了她那些專一、深情細膩的一面,從小說暢銷程度看來確實感動了不少讀者,然而這樣美好的形象,竟在這一夕之間被疑似出軌照片所幻滅。這麼敘述下來,也許會有人想到了誰,這人是林清玄。
林清玄曾經是台灣紅極一時的知名作家,早期作品偏文學散文,優美流暢的文筆讓他時常獲獎,後期加入佛教思想,文章多以勸世觀點,宣導心靈平靜,作品開始暢銷熱賣,因而被許多人奉為心靈導師。一直到他與前妻離婚的隔年,娶了小自己十幾歲的年輕女子,並在婚後三個月生下孩子,因而被媒體揭發其兩次婚姻時間重疊,種種資料顯示其對婚姻不忠。此一消息引起大批書迷不滿,更有婦女團體以焚書抗議,自此以後林清玄的人氣大跌,而我剛認識這人的時候正是他婚變事件被揭露的1997年。
從林清玄事件來看,當年人們關注的是,在他那些暢銷作品當中,字字句句提倡的都是教人如何從生活當中追求心靈平靜的觀點,自己卻做出社會道德觀所不允許的外遇行為,很多人認為這樣是言行不一的行為,這裡談的其實是一個被社會訴諸的形象,同時也是讀者透過對於作品的了解,進一步對於作者本人產生的投射。林清玄曾經在眾多讀者心中是個高尚的存在,甚至還有人認為那是接近完美的程度。回頭來看伊能靜的情形,《生死遺言》道盡了她內心的愛戀思緒,許多對她印象還停留在偶像歌手的人、不了解她的年輕小女生,都因為這篇早在網路上廣為流傳的文章,再一次認識了不一樣的伊能靜,一個深情、為愛而生的女人。這樣的女人,卻在多年之後背叛了她當初口口聲聲最愛的男人,一樣衝擊到當初眾多喜愛她的書迷。
這兩個事件共同的問題在於,以文字理應依附於書寫者思想的觀點,作品與作者本人是否能夠劃上等號?紀伯倫寫道:『詩不是一種表達出來的意見,它是從傷口或微笑之唇湧出來的一首歌。』若非曾經有過那樣的體會,怎麼可能憑空捏造出那樣的文字?真誠和矯揉造作對很多人來講是可以加以區分的,同一篇創作縱使有人會毫無感覺,但仍然會有人感動。而再怎麼樣作態的文字,也都是依附著書寫者本身,我認為文字是無法與書寫者分離的。只是作品之於作者,和作品之於讀者,這兩件事情卻是不同的。作者透過書寫表達自我,是無庸置疑的,然而讀者透過文字了解的作者,充其量只能是作品所表達出來的部份,更包含了讀者本身的理解。
林清玄用文字寫下了追求心靈平靜、和諧的高尚情操,伊能靜用文字寫下了令人熱淚盈眶的愛戀心情,無論書寫的動機與目的為何,當時那些書寫的心情都是真實存在的,否則怎麼可能寫出那樣的文字來呢?只是人們忽略的是,我們的情慾與思想不是一個不變動的概念,漫長的人生際遇,是無法與將一瞬間化為文字的感動相比擬的。動人的文字讀來千萬遍也不會厭倦,它是如此的堅固而不朽,不朽也許是一種不變的永恆,但是進行中的人生並不是那樣的東西。
我想在此分享沙特曾說過的一段話:『我已寫過許多書,但是,如果我認為我對我在這些書中所表達過的思想的辯護視為己任而不顧事實變化時,那我就不再是我自己,而將變成我的著作的犧牲品。』也許有人小時候便有寫日記的經驗,當我們長大成人之後,回頭去翻閱那些日記,又會是怎樣的心情與態度看待日記上的點點滴滴呢?
許多人會問,這些知名公眾人物怎麼可能沒有社會責任呢?有的,只是這個責任的標準不是由作者獨自一人建立的,而是由多數人的認同及肯定之後形成的。主流言論、思想本身,若非經由社會多數大眾之公評,跟本無法成為“主流”。而要掌握這樣的主流,並且從中獲取利益,並沒有多麼的困難,有人批評林清玄後期的作品千篇一律,內容只是不斷的重覆,但是這樣的作品仍然在市場上熱賣,可見這就是市場上所需要的,那是多數消費者的選擇。我們能說消費者的選擇都是理智的嗎?一個人的形象透過包裝宣傳,到後來都有將作者過度偶像化的傾向,在這樣的訴求本身上,總是有相當程度的從眾行為,但我們能說消費者的選擇都是不理智的嗎?
公眾人物所背負的社會責任,其實就是多數人認同並且決心捍衛的價值標準,就譴責行為而言,可知其所捍衛的是多數人那套主流標準,而這在這個公眾人物身上,這套標準不全然是他面對自我所要求的行為準則,卻是他因而獲取利益的行為準則。其實重點應當在於,這樣一個多數人們有所共識的道德標準,到底是什麼?而在現實生活當中,我們究竟如何理解這個標準本身欲維護的價值觀,人們又會是在什麼樣的處境之下違背它,這樣的道德標準適用在現實生活上遇到了什麼樣的難題。我認為上述的思考還須賴以我們自身獨立思考的能力,那並不是主流思想及暢銷書所能引導的。
後來我在網路上找到了一篇文章,是近年來林清玄提及當年婚變事情的訪談內容,因而有這樣的疑問,我們的對世價值態度用來面對的是自己的人生,但是那樣的價值態度並非那樣自由而不受限制,究竟要多大的信念與勇氣,才能夠堅持那些自己與他人有所衝突的部份?甚至這樣的堅持,還不一定換來我們理想中的人生。
延伸閱讀:
伊能靜的婚外情 By陳安儀的筆下人生
林清玄作品的魅力在那裡? By「與社會有約」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