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1/10

碰觸不到的領域

      這陣子自己身邊幾個朋友在人際關係上都有了變化,有人莫名其妙被甩了多年沒聯絡的朋友瞬間冒了出來,也有人失戀了身邊的朋友卻忽略他可能有的感覺,有人換了一個新環境在人際圈子上一時間找不到立足點。老實說,那是一個我不知道該表達什麼意見才適當的話題。我從來就不知道該怎麼定義友情,一直把它放在我中心最曖昧的位置,一個我認為自己始終碰觸不到的領域。


      一個總是內心總是保有相當惡意的人,當他接收外界的惡意,他不會感到突兀,但是相反的,一個內心善意總是多了些的人,就不一樣了,他所受到的打擊肯定是會多了些。只是一個善意再多的人,在他總是只能接收到惡意的情況下,這些經驗的累積會使他辨識惡意的能力變強,雖不見得會否定善意存在的可能性,但也會漸漸為了防禦可能再次獲得的惡意,而讓自己產生更多的惡意,來適應他所置身的環境。

      有人曾經告訴我:『必須刻意維持才能保有的友誼,那就是不適合自己的友誼。』他這話乍聽之下很有道理,但是對照多年前我時常在反省的,竟是我總是不夠認真維持自己的友誼,像是我總是忘記朋友的生日之類的,所以友誼總是匆匆我而離去。這麼一來這些因為我不夠刻意維持便離去的友誼,不都只是不適合自己的友誼了嗎?很多人說人與人之間都是緣份,但是任何事情事過境遷以後都可以被說成緣份,緣份這一詞辯駁了所有可能的理由,而這類自己總是怎麼也使不上力的事情,真的也很容易讓人訴諸命運。

      每當我意識到自己失去友誼,通常是真正失去了很久以後,我可以感受到那些自己無法給予對方的東西,而那是他所需要的。當我獲得友誼,我們談著能夠回應彼此的事情,分享彼此間有所交集的生活,這之中的需求與給予之間,最終目的便是能夠取得平衡。只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其中的變數太多了,每個人在他者身上尋找的都是關於自身有所交集的一切,他者本身的意義在於自我之於他者產生了何種映照,他者與自我卻不是一個無法變動的個體。越是相信永恆,越是容易過度放大自己的需求,而看不清楚現實,我時常有這種感受。

      永遠的友情對我來說太沉重,我並不是認為自己給不起,而是我沒有去相信它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