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1/09

《群島》/胡晴舫


      再讀胡晴舫,是前年她在印刻文學雜誌的小說連載,筆觸維持一貫的冷調,但題材讓當時的我非常喜歡。今年終於集結出版,書名從《斷崖》改名為《群島》。書中跨越四、五、六七年級生世代,於時代洪流中流轉於虛實,交錯著國家、社會與自我認同。表面上各自佇立的孤島,底下有著相連的海域。時而獨立發聲,時而盲目從眾。溝通途徑消弭了障礙,親密關係卻轉而疏離。多元相容並濟的同時,群眾意見的累積,比極權主義更為迅速,且同樣巨大。

        這個浪頭過了,還有下一個浪頭要來。

        在社群中,有人選擇追浪,有人不經意地被浪淹沒,有人在自己的孤島上頭靜默。書中名為「淑媚」的角色,反過來念正是米蘭昆德拉寫的「媚俗」,追浪就是她存在的意義,站在浪頭就是表演自己的方式。另一位我輩人「莉蓮」,她不耐自個兒庸俗,對耐俗的「阿傑」理解錯誤,以為真正的生活永遠在他方,不在自己所能創造的當下。或許是缺乏離開舒適圈的本事,只得隨波逐流。上一輩事業有成的「憲宏」,在時代裡頭觀浪,偶爾沖沖浪頭,實際上仰賴過去累積的資源選擇順浪而行。可以說,淑媚創造媚俗,憲宏更懂得利用媚俗。

        這本小說讀起來相當痛快,作者清楚勾勒出這些孤島底下所相連的海域。而這片海域的時空背景,很貼近我們眼下這個時代。在我們身邊都找得到淑媚、莉蓮、阿傑與憲宏的影子,甚至我們自己。我們這個時代的孩子們,打字次數不比說話的次數少。當虛擬被現實化,人際關係的再定義,臉友等於朋友、刪除就是絕交,現實也被虛擬化。書中有個角色說,社群網站上的「讚」不是星星,不會永恆。但那一張張被手指滑過的臉,很可能一輩子都不會相見。

         雖然書中論及許多議題,都是老生常談,比如說真實的意義,究竟是客觀存在的,還是主觀感受認知到的才是真實?好比電影《頂尖對決》裡有句台詞,人並不是真的想知道真相,只是想被騙而已。這些古老爭論並不會因為資訊取得的速度有差異,產生差異的一直都是人性。